自己種菜就不用去市場人擠人
撰文/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中部服務中心社工蕭可明
圖片提供/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中部服務中心
起初接觸時,電話一頭,是一位聲音很溫柔地先生,詢問著重建院內的服務可以幫助甚麼?他的太太在109年初時眼睛突然模糊不清,1年多下來視力變化影響著家人們的生活。因為太太還沒領取身障證明,我不確定跑這趟能不能幫到他們甚麼;但回想著過去服務的經驗裡,視障者面對障礙的種種辛苦的歷程,我二話不說跟先生約了彼此的下班後的時間,在他們家裡見面。
怡文在34歲時,因為腦部腫瘤影響到視力,曾是護理師的怡文很快就接受手術治療,才沒讓視覺惡化下去。此時的怡文為家庭主婦,照顧著兩個孩子,個性開朗的她認為遇到了就主動面對,也是在醫生的幫忙下,才輾轉找到重建院。怡文笑著說:「先生很忙碌,有時候會忘了找這些社福資訊,想說維持現狀就很好了。我就會逼著我先生幫我查資料,要不然一輩子生活都要給家人照顧嗎?」
在接受自己的視力有限,並且勇於尋求幫助,才沒有讓自己花太多時間躊躇不前。怡文在重建院認識了兩位重建老師,一位像媽媽的角色,讓她知道未來照顧小孩會遇到的困難,並且找出方法解決,甚至做得更好。另一位像朋友的角色,幫助她發現問題的成因,並且處理問題、付出行動。怡文在個別化的重建中,學習如何煮菜給家人吃,老師都很稱讚怡文的手藝,甚至都可以開餐廳呢!青醬蛤蜊麵,連自己做出來都嚇一跳。
怡文坦率地說:「總不能把自己關起來,別人怎麼拉也拉不動。」接受幫助是雙向的,要自己觀察生活上的小問題,並且跟老師一起討論解決辦法,老師也很願意分享過去的經驗,期待讓自己成長,成為更好的人。我問怡文在重建的過程中,難免有不理解的社會大眾,背後的閒言閒語是怎麼克服的?怡文說只要把對自己好地留下來,需要的放在心上就好,其他的言語就隨他去,好好過生活最重要。怡文樂觀且開朗的性格,感染了身邊的每個人,每次跟怡文聊天都會從她身上學習到許多不同的人生觀,豁達且無懼。
▲怡文自己種植的羅勒
▲怡文與小兒子製作義大利麵的過程
▲怡文與小孩在家種植花草,堪稱綠手指
▲青醬蛤蜊麵
▲運用羅勒做成青醬